近日,一場宣講培訓活動揭開了貴州省“萬企融合”大行動的序幕,從今年起到2022年,貴州將每年建設100個融合標桿項目,實施1000個融合示范項目,直至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3%。貴州推動實體經濟和大數據的融合發展,助攻“數字貴州”建設。伴隨著“萬企融合”大行動的啟動,貴州的“深度融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深度融合仍是大數據痛點
近年來,貴州發力大數據,獲批建設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闖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的大數據發展創新之路。蘋果、高通、騰訊、華為、阿里巴巴、富士康等眾多世界知名大數據企業紛紛落戶貴州,云上貴州、貨車幫、白云山等本土大數據企業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大數據產業集群。截至目前,貴州大數據企業達到了8900多家,大數據產業規模總量超過1100億元。
去年,貴州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6.3%,成為工業經濟的第三大增長點。事實證明,大數據已成貴州發展新動能,對貴州GDP增長貢獻值越來越大。
但是,盡管占據先試先行優勢,貴州在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上卻不容樂觀。
去年,貴州省大數據局牽頭組織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情況督查檢查,針對全省88個縣區的1.5萬余家進行了評估診斷。為此,貴州省大數據局還和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創建了全國首個評估體系。評估結果顯示,貴州省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水平處于初級階段,其中62.1%的企業處于起步建設的融合初級階段,32.5%的企業處于單項覆蓋的融合中級階段,5.4%的企業進入了集成提升的融合高級階段。顯然,這樣的融合指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三次產業融合水平來看,貴州省融合發展的領軍企業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服務業次之,農業領域融合水平指數最低。即便是在工業領域,大數據與工業研發生產等最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融合,仍是難點。
大數據“邂逅”傳統企業
其實,早在去年,貴州省大數據局就在各行各業大力推行“大數據+”深度融合,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以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為例,針對電視行業周期性強、人工需求波動大的特點,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大數據+智能制造模式,不但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還提升了產品穩定性、準確率和成品率,實現從下單到生產到送貨的全過程數據打通,產品制造全過程可追溯、可查詢。為此,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產能由2013年的86萬臺增長至2016年的150萬臺,產品研制及新產品引入周期縮短30%以上,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能源節約10%以上,并且在員工工資和福利增長66.7%的情況下,人工費支出累積節省3000萬元,人均效率提升108%。
除了工業外,在農業領域,修文縣的獼猴桃大數據系統,通過大數據將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轉變成了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初步實現了農業生產管理的精準化。
每個果園前端的氣象站和探測器,實時收集并記錄果園氣候信息、土壤信息、果樹生長變化等多種信息,通過對果樹生長、災害災情以及農業設施進行數學建模,精準掌握果樹生長周期和規律,精準分析并制定農事活動。最終實現歷史用肥用藥、農事活動、氣候信息、災害等數據全部可追溯。目前,這套大數據系統已覆蓋全縣10個鄉鎮的236個果園,占修文獼猴桃種植面積的31.9%,實現了每畝產量提高20%、每畝投入降低20%、每畝增收500元。
“萬企融合”助推跨越發展
3月16日至30日,貴州省“萬企融合”大行動宣講培訓系列活動在貴陽陸續舉行。這意味著,貴州開始全面推行“萬企融合”,推動實體經濟和大數據的融合發展,打造“數字貴州”建設。
根據規劃,“萬企融合”圍繞國家大數據戰略和“數字貴州”建設,以應用為核心,深化云計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創新融合,運用大數據手段推進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以及企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各環節優化重組,持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培育壯大新業態,促進實體經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2018至2022年,貴州將每年建設100個融合標桿項目,實施1000個融合示范項目。到2020年,帶動5000戶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20000戶實體經濟企業運用云服務開展融合,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0%。到2022年,帶動10000戶以上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3%,引導推動各領域、各行業實體經濟企業融合升級全覆蓋。
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副局長婁松說,目前貴州一、二、三產納入基本統計名錄庫企業達15000多家,預計2022年超過2萬家,甚至達到3萬家,因此,“萬企融合”的“萬”是底線,這也為實現大數據融合全領域全覆蓋提出更高要求。
來源:( 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18-04/02/c_137082208.htm )